业界前沿 那些年我们一起面过的公司

bernardlai · 2014年07月03日 · 7 次阅读

[i=s] 本帖最后由 laofo 于 2014-7-3 21:21 编辑

那些年我们一起面过的公司

截止 2014 年建军节,踏入职场整整三年。年初有人问我,亲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想了想淡定地回答,不是在面试就是在去往面试的路上。三年的时间里,投递过上千份简历,面试过上百家的公司,收到过二十多个 offer 或意向,出现在五家公司。不要和我谈什么是职业人生规划,无颜面对含辛茹苦教育我们的人力资源教授。写下我长歌当哭的找工作经验,仅以这血肉之躯已鉴来着。

[b] 获取招聘信息 [/b] 找工作第一步,获取招聘信息。主流的获取招聘信息方式有三种:现场招聘会、招聘网站以及最近比较流行社交网络。校园招聘会也许人们一生中唯一一次加入高上大公司的机会,如果错过秋招一定不能放任春招就那么睡过去了。校园招聘的公司大多会准备一整套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有很多同龄人一起奋斗,是进入职场最好的一种方式。野心勃勃的公司要搞育林计划,最后树没长成公司倒闭的也有。北京三大招聘会海淀人才、国展和国贸,对于传统行业的意义优于信息产业。

我们刚毕业那时还是中华英才、智联招聘和 51job 三分天下。自从中华英才被收购后,也就只剩智联和 51job 一决雌雄。51job 上的搜索结果相对智联多一些,但是关联度下降的很严重。除此之外,应届生和鲤鱼网这种从高校 BBS 上爬取新的的站点对于还有这应届生身份的人来说也很不错。应届生主打一流名企的网申交流,一色儿都是 500 强。鲤鱼网上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需要自己一个个发邮件的那种,庆幸的是笔者前两份要求人品好的工作都是在鲤鱼网上发的简历。社交网络招聘用中国话解释就是,通过关系找工作。学长、朋友的推荐往往能够更快地获取面试的机会和反馈。早就受够了等待,人力所谓的安排,也许根本就不会来。在某一个方向有一定积累之后,相对的路就会好走很多,不需要忍受等待长发及腰的痛苦了。

[b] 简历 [/b] 简历,简历还是简历。简历是敲开公司的大门的第一块砖。没有用心整理过的简历很难获得笔试面试的机会。精心粉饰一下简历无可厚非,切忌要记住要把自己写的简历读熟了。如果问到了一些简历上的内容,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就大多悲剧了。在学校的时候主要做 WEB 前台维持生计,后来招聘的时候我把所有的截图都通过附件方式发了过去,效果还不错。简历是提纲挈领,自我介绍则是详细内容。简历大部分都采用倒叙的方法进行书写保证最后一段工作能第一时间传达,而人们常常介绍自己的时候则喜欢从毕业开始讲起。交流之前可以确认一下顺序,保证你说的和他看基本在同一条基线上。重复发送简历不是个问题,因为大部分人力都不会仔细去读你的简历,而且不同的职位一般对应不同的人资。上地某家公司,我先后投过三次简历,最后都是一刻都放弃了,目测暂时还没有被列入黑名单。

[b] 招聘流程 [/b] 招聘的流程有大体的分类吗,绝对没有。有一千家公司,就有一千种招聘流程。一笔二群三谈理想,这是对一个应届生应有的尊严。中国人、外国人还有打死都不说中国话的假洋鬼子,形形色色。笔试绝对是一道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多少笔试卷子会被让认真批阅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每次笔试之后总会有人悄悄地消失了。从行政能力测试到项目管理知识再到 C 语言算法,还好这些年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大部分还是可以答出来的。真想想问一下这些题对人员的选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吗?最可恨的就是前台随便抽出一份题给你,答后又随手丢到纸筒。尼玛,这不纯粹浪费资源呀! 大企业资源丰富喜欢玩一些管理游戏,群面一些开放性试题。例如,过期的面包该不该给难民吃呀,逃难的时候该带什么呀。管理学科班出身的人面对一帮技术宅还是有优势的,偶尔还能搞激动个一个两个的。传统的多对一面试无可厚非,若要使遇上三 v 三之类的,不够坚强的小心脏就等着碎成玻璃渣子吧。第一次参加三对三,我和另外一个姐姐除了自我介绍基本上就没有张嘴的机会。要是参加三对三的时候遇上前同事,你俩就都会知道杯具到底长成什么样子了。

[b] 面试着装 [/b] 面试的着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妈妈亲手选的西装,还有一点夹脚的大头皮鞋并不一定能给你带来好运。每次穿的人模人样地出现在人才的招聘会都能吸引一群中介机构说你气质好。并不拒绝中介,但是还是想做一点技术相关。名牌白衬衫还是大拖拉板子都不是核心问题,关键还是大家要处于相同的调调中。多和对方确认一下,省着双方都尴尬。

凡事如果出现了两个以上主格时,我们都可以用男女关系来加以分析。见面前 30 秒也就差不多决定了结果,其他的不是锦上添花就是雪上添霜。面试前一定核实好对方身份,不能和直线上级进行有效沟通,这场面试注定不会是喜剧。最悲剧的一种场景就是看了半天和老丈母娘对上眼了。认错人呀,那就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曾经的两天闪退,就是这个原因。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骗来的总是有恃无恐。没得选择的时候痛苦,选择多的时候又纠结。做为一个从事交叉学科又有明显双子座个性的人永远逃脱不了选择恐惧症。面试过销售,搞过 WEB 开发,干过运维,实施过系统,管理过配置。。。。。。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可以,时间最终证明真正可以的也没什么。广度在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前半场意义不大,做一个偏向技术的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专长。不海投得不到面试的机会,海投慢慢又成为了得过且过借口。

[b] 公司选择 [/b] 选择公司的第一要素到什么时候都是待遇。在社会主义生产力还没有提升到足够满足绝大多数生产关系的水平时,所谓的不差钱都是梦里桃花源。宁愿相信世界有鬼也不能相信人力那张破嘴,除了合同上白纸黑字写出来的,其他的也就都是可能有。选择你所爱的,不要因为和自己置气而接受一份工作,也不要因为一个公司的另外一个职位而接受自己没什么意向的职位,我的血与泪都证明了这些都是不靠谱的。喜欢大公司不仅是由于大公司有很好的保障,而且其他员工的水平会让你受益匪浅。优秀是一种习惯,向书学不如向事学,向事学不如向人学。当然小公司的美妙,在大公司的人都累成半人类时你才能够理解。

[b] 前台理论 [/b] 最近发现了一个前台理论,版权所有,翻译不究。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前台则是一个公司的名片。据说大型央企的前台都是世界小姐级别。前前雇主风光时,前台都是广院的硕士,长了一双会笑的眼睛。现在都降低到兼职做推销业务的水平,业绩也就可想而知了。文字上的企业文化都是说给投资人看的,前台和人力的一言一行却是公司文化的 3D 展板。如果看到的前台和自己其中公司的 level 差别很大也就没有必要后续了。

[b] 招聘本不公平 [/b] 招聘本来就不是一场公平的游戏。即使是在内推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招聘方的真正期许和底线,但是出入职场那几年又有多少人有提出异议的底气呢。面试已经如此的艰难了,HR 何苦还要来拆穿呢。不经意的一声 “啧”,反反复复地追问为什么离职,有意思吗?谁不是谁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b] 外包公司 [/b] 曾经,某个靠收购的进入前三名的 pc 制造厂的人资在二对二时候,让我回答 “你认为自己凭神马能进 XX 公司”。真想回他一句就凭你这样的都能进,但我的高素质最终还是战胜了冲动的小魔鬼。除了个别知根知底的外包,大部分都是满嘴跑火车的,更有极品的直接上来就把简历给你改了拉到丙方去面试。珍爱身命远离外包。

不要太在意笔试时自己不熟悉的技术,面试时不想回答的问题,这些日后工作中也不一定遇得到。再说度娘能够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不值得拿到台面上来较真。曾经,在永丰那边有个配置经理找了一大堆 CMI 的概念在哪里跟我 BB,还品头论足。不过几个小时的相遇大家无需太为难对方。保全自己也是在面试一大机会,千万别到最后对自己都心灰意冷了。

回首,职场这几年跌跌撞撞的前行,把自己碰的满目疮痍。走过了从上地的每一条街道,进过了西二旗的每一栋大厦。心酸往事比较多,不过回首往事还是豪迈地笑也就无悔了。

你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曾经 SQ 面试过北京东西南北众多公司,已经被我们尊为 “面霸” 你这上千家公司简历,面过上百家公司,真是可以称得上 “面神” 了。

@ 杭州 - 两点:面试是门技术活,跳得太多的后果就是没人敢要你,哥们在单位也面过很多小伙伴,三年跳槽五次的,基本连简历筛选都通不过。 @ 济南-fixed:我认识一个小伙伴从来就没张国工资,没拿过年终奖,没在一个单位待满过一年,都是靠跳槽涨薪。 @ 成都 - 笑哈哈:什么时候跳一跳比较健康?五年没有跳过,也没有涨工资了,哎。 @ 济南-fixed:还是看个人发展,不能让公司成为制约自己发展的瓶颈。五年不涨工资,这公司也太不像话了。

总结:总跳槽不行,不跳槽也不行。关键是个度。不要轻易跳槽,但是如果跳过去就要踏实的工作。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